欢迎您来到建研荣骏!!!
微信公众号扫一下二维码
关注建研荣骏
绿色矿山充填领军企业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资讯

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规范化管理亟需进一步改革创新

发布日期:2024/10/24 11:08:56 浏览量: 【字体:大 中 小】

10月22日,生态环境部举行10月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司司长郭伊均出席发布会,介绍创新开展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环境管理工作有关情况。生态环境部宣教司司长、新闻发言人裴晓菲主持发布会,通报近期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作进展,并共同回答了记者提问。

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司司长郭伊均介绍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环境管理有关情况

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司司长郭伊均介绍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环境管理有关情况.png

图片来源:生态环境部

郭伊均:记者朋友们大家好!首先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环境管理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固体废物和化学品环境管理是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环境管理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将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开展“无废城市”建设、强化危险废物监管纳入中央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扎实推动新污染物治理,改革数量之多、印发文件层级之高前所未有,是工作力度最大、举措最实的时期,也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大幅提升的时期。

在看到进展和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固体废物规范化管理水平还不够高,新污染物治理工作刚刚起步,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环境治理体系和环境风险防控能力等与当前形势任务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亟需进一步改革创新。

下一步,我们将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立足全面建设美丽中国要求,提前研究谋划“十五五”重点任务,深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和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建立危险废物全过程环境管理信息系统,严守“一废一库一重”生态环境风险防控的底线,扎实推进新污染物协同治理和环境风险管控。

今天我很高兴能够就“创新开展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环境管理”这个主题与大家深入交流并回答大家的提问,谢谢大家!

答记者问

海报新闻:各地近年来在典型大宗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和安全处置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与庞大的典型大宗工业固废产生量以及历史堆存量相比,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和挑战。进一步规范典型大宗工业固废管理,提高其综合利用水平,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想请问您认为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深入推进相关工作?

郭伊均:谢谢您的提问。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国典型大宗工业固废产生量不断增加。据工业固废网数据,2023年,我国煤矸石、粉煤灰、磷石膏、赤泥、冶炼渣等典型大宗工业固废产生量达42.34亿吨,较2012年的35.7亿吨相比增加了18.6%。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通过典型大宗工业固废用于生产建材等产品化利用和修筑路基等多种途径,持续加大综合利用的力度。2023年,我国典型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量达22.58亿吨,综合利用率为53.32%,较2012年提高了10.52个百分点。但是,我国每年仍有20亿吨左右的典型大宗工业固废没有得到综合利用,历史堆存量累计达到数百亿吨,且还在以“滚雪球”的方式不断增加。大量的大宗工业固废堆存不仅破坏生态环境,而且占用大量的耕地、林地、草地等自然资源。目前,典型大宗工业固废产品化利用受技术制约、再生产品标准缺失、应用市场和运输半径有限等多重挑战。与庞大的产生量和历史堆存量相比,工业产品化利用量较为有限,靠把这些大宗工业固废生产成工业产品还远远不够,亟待在探索典型大宗工业固废大规模综合利用上下功夫。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正确处理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等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意见》要求,指导各地结合实际,以防范环境风险为重点,寻求“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积极探索通过井下充填、生态修复、修筑路基等消纳渠道,稳妥推动典型大宗工业固废安全规范利用,让环境污染问题不多、环境风险不大的大宗工业固废回到地球循环中去。因此,我们要积极探索建立科学论证、制定规范、上报备案、主动公开、全程监督的综合利用监管程序。要在查清典型大宗工业固废现状,确保环境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认真制定综合利用规程,报上级部门备案认可,同时要主动公开接受公众监督,严格全过程监督,严防综合利用演变为违规倾倒固体废物,努力探索出几种比较成熟、易于推广的综合利用模式,形成配套的技术规范标准体系,着力推动典型大宗工业固废历史堆存总量增幅逐年下降,并朝着堆存总量逐年下降的目标前进。

封面新闻:近年来,尾矿库污染治理的力度持续加大,但部分地区尾矿库的环境安全隐患仍然比较突出,请问生态环境部在强化尾矿库污染治理方面做了哪些工作?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的尾矿库污染治理取得哪些新的进展?下一步有何工作安排?

郭伊均:谢谢您的提问。

我国尾矿库数量多,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尾矿库的数量占到了43%,总体情况复杂,环境风险较高,监管难度较大。近年来,我们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持续推动各地强化尾矿库环境隐患排查整治,守牢尾矿库环境风险的底线。

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健全尾矿库环境管理政策法规,前后制定发布《尾矿污染环境防治管理办法》《尾矿库污染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指南》《尾矿库环境风险监管分级分类技术规则》等政策规范文件,明确尾矿库运管单位主体责任和生态环境部门的监管责任,细化尾矿库全过程污染防治要求,规范“管什么、如何管”,基本搭建了尾矿库环境监管的“四梁八柱”。

二是实施尾矿库分类分级环境监管。我们按照环境风险高低,将尾矿库分为三个等级,环境风险从高到低分别是一级、二级、三级,建立全国尾矿库环境风险分级清单并动态更新,同步构建环境监管的信息系统。2024年全国纳入环境监管尾矿库是7820座,其中一级、二级、三级分别是76座、2109座和5635座,指导各地按照等级实行差异化的监管,突出重点,有效缓解地方环境监管力量与任务不匹配的矛盾,提升精准治污的能力。

三是持续开展汛期尾矿库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整治。2021年以来,我们坚持每年组织全国生态环境部门开展汛期尾矿库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共排查发现存在环境风险隐患的尾矿库4340余座,目前已经完成整改治理3850余座,推动1415座尾矿库建设完善了污染防治设施,不断提升汛期尾矿库环境安全水平。

四是推动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尾矿库污染治理。我们认真贯彻国家有关重大发展战略部署要求,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尾矿库的污染治理,组织专家赴各省开展尾矿库污染排查整治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帮扶,推动按照“一库一策”的原则开展治理,组织开展整改成果的回头看,确保整改到位。

今年以来,截至9月,我们已经推进长江经济带1440座,黄河流域360座尾矿库完成了整改治理,尾矿库环境安全的水平明显提升。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推动各地进一步补短板,强弱项,提能力,严密防控尾矿库的环境风险。一是推动深化尾矿库分级环境监管制度,以防控环境风险为重点,优化尾矿库分级技术规程,聚焦重点时段、重点地区加强环境风险管控,坚决守住环境风险安全底线。二是不断完善尾矿库监管的长效工作机制,以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为重点,推动建立企业日常自查、汛期前排查、汛期期间巡查,当地生态环境部门定期与不定期的抽查巡查,上级生态环境部门督查的尾矿库环境监管常态化工作机制,形成排查环境风险隐患、限期整改、及时核查整改效果的闭环监管机制。三是加快提升尾矿库环境监管信息化水平,健全“一库一档”的尾矿库数据信息系统,探索运用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开展尾矿库环境风险状况的动态评估和监测预警,不断提高监管的数字化水平。

来源:生态环境部